致考研人11:我的电话采访文字稿
今天下午本来打算潜心写论文,后来接到了一家日报记者的电话说想进行一个电话采访。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说采访就采访,我得想一下说什么,我不愿意采访之后那些记者加很多特技。后来记者告诉我一定不会删减我的回答内容,所以我就愉(wang)快(le)地(xie)答(lun)应(wen)了。 以下为此次电话采访的文字稿,大家可以看看。
问了挺多问题,如果有一两个问题看完解决了你的痛点那就是纯属走运,如果看完觉得没啥意思也纯属活该。毕竟记者问什么我也决定不了。
Q: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吧,你为什么叫“一只思考问题的熊”呢?
A:其实一开始觉得叫这个名字没有什么歧义,只是因为那段时间比较喜欢布朗熊,为了装X就用“思考问题”来修饰一下,我本身并不姓熊,最近越来越胖身材确实更像一只熊了。当然大家称呼我“熊学长”我也没有意见。 我现在就是一个“准”研一的学生,即将迎来在中科院硕博连读的五年时光,硕博的方向是植物学这一块,算是基础学科。其实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手段做一些基础性生命科学研究。
Q:为什么要做现在做的事情,你不是说考完研应该更忙么?
A:从小比较能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学到的东西和比人分 享,另外过去一年的备考经历教会了我很多东西,绝对不拿出来说说憋在肚子里也消化不了,所以就写出来。
至于后来的英语新闻以及其他的东西,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持续学习的状态,顺便希望给那些愿意看的考研人带来一些帮助。
Q:从备考角色进入辅导角色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
A:不能说是辅导,刚才已经提到了就是学习,和研友一起学习。我没有多大的本事能谈得上“辅导”这两个字,其实就是交流而已。我把自己想法告诉你,你觉得有用就听一些觉得扯淡就乐呵一下。前两天有人问了我个问题,我查了半天资料自己也没弄明白,后来请教了更专业的人士才解决。
去年备考的时候我就是整天埋头学自己的,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现在虽然不用那样复习了但是感觉比以前还要累一些。因为,每次你要写点什么说点什么的时候都要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想这个东西写出来别人看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会不会坑别人,其实挺累的。但是看到一些积极的反馈心里还是会有一些成就感。
Q:简单说一说你对现在的辅导机构和辅导老师的看法吧?
A:这个真的可以说么?
Q:后期我们会加马赛克的。您可以放心。
A:既然你问了我就说说,我是一个死理性派,从来没有迷信过哪一家辅导机构或者哪一个老师。
我看过谁的东西,学过谁的东西,如果有收获我就觉得这个对我有帮助,但是如果回过头来看有一些问题我也会说出来。可能当老师的不会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吧……
我看到很多研友都特别推崇自己跟过的老师,有的像狂热的追星一样,整天就在微博里喊“老师你好帅”,“老师你是我的女神”……如果别人说这个老师的不好,他就说“你说他不好是因为你不懂,别在这瞎BB”。还有些所谓的经验贴就像是广告贴,全篇读下来就是告诉你一月份买这个老师的这本书,二月份买那个老师的那本书,三月用这个老师的这个视频。
Q:关于上个问题能举几个具体一点的例子么,你其实也推荐过一些老师和书啊?
A:既然说到这一步,我就举几个例子。记住要加马赛克啊。本身我给大家推荐过的东西也不多,那我就找我推荐过的稍微吐槽一下。
去年在(此处马赛克)老师还没那么火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一本他的词汇书,书里的单词都是结合着真题例句,而且他的视频课会根据一个词汇给出相应的扩展,拿到以后我觉得这个书真好。但是因为涉及到太多真题例句而且词汇编排比较乱,没有在前期背单词的时候使用,放在后期精读真题之后复盘总结使用的。
看这个老师视频课的时候,他的书里涉及一到阅读真题,当时屏幕上只有选项并没有配套的文章。课上他说这四个选项有三个单词都是情绪向下,只有另一个情绪向上,所以选那个情绪向上的,最后还补充“你把单词学到这个程度,阅读真的很简单”。可是我明明做过那个题,我知道答案还真就不是他说的那个。可能你会说“谁不难免出个错?”,但是我隐约觉着一个专讲考研词汇的老师能把考研真题的错误答案讲成正确的还这么肯定是不是真 的有些不妥?后来我发现是我错了,因为他不光讲考研,托福啥的也讲;也不光讲单词,火了之后一年一下子出了十几本书,涵盖了考研的各个领域。我不知道这些书里有多少东西是他写的,也没再看过,只是希望不坑学生就好。
但是在我的之前的文章里还是推荐了我最开始用过的那本词汇书,仅仅是因为在我通过真题学单词的过程中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另外,在英语复习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是(此处马赛克)老师,之所以说帮助最大并非因为书里的知识点多么完善讲课多么精彩,而是通过他和他的书我学到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精读文章和轻技巧重基础。正是这两个指导性的理念让我没有走很多二战甚至三战的研友的错误道路:以为一切都有技巧,有空可钻。
但是最近总有研友问我一篇外刊文章要看三天怎么办,一段话要看四个小时怎么办?
首先,大家应该明白读得精不等于读得慢,精读不是瞎读也不是抄字典,那么精读应该怎么读呢?
外刊是一本教会你精读的书而不是一本需要你瞎精读的书。看看老师针对一遍文章精读出了哪些内容,做了怎样的扩展,精读的重心在哪里,如何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思路。学会这些东西,远比你早期复习多记了一个短语查了一个单词重要。如果想打基础的话主要掌握书里给出的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太多必要为了一篇外刊里的文章花好几天的时间。学会了如何精读,用这套方法去啃近二十年的真题。
Q:刚才你提到了技巧的问题,你觉得什么叫技巧啊?
A:说实话,有时候技巧和方法是挺难区分的。考研复习的后期我自己也有些方法,似乎也可说是技巧。但是一上来就学技巧我觉得挺扯的。
你想想,我们学一门技能应该先整体的把握和学习,熟练了之后再用自己的“小聪明”创造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在你对所学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发现的规律总结出来的,用起来自然能达到和一开始相比速度提高正确率增加的效果。
如果你一上来先学技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就好比我现在告诉你做好阅读只需要知道六个字“定位、替换、排除”,会了这六字大法你阅读就无敌了。你不相信?那我就给你拿出一篇真题来讲,我就靠这六个字,用10分钟的时间做完了一篇阅读而且全对。
你信了吧。好了,那你现在做题吧,你默念定位定位替换替换排除排除,(此处马赛克)老师保佑。但是你发现自己竟然不知道怎么定位,自己竟然不知道题干里的那个词和原文的那个短语可以替换, 有一道题你定位了也替换了,可是你竟然只排除了两个选项。你还想,为什么老师用这六个字就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呢?老师真是太厉害了,一定是我对这六个字没有很好的顿悟。其实他没有告诉你,他是在单词都认识、看懂文章又讲了这么多年课之后总结出来的六个字。当然也有人说这六个字非他原创,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
我本身不反对技巧,可是你要掂量自己有没有使用技巧的资本。从小老师对我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觉得在老师为数不多的真话里这是很重要的一句。
Q:你怎么看待像你这样活跃在考研人中的过来人?
A: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这些人大多数本来就是看起来很纠结的,这是一个共性。